在工作上强调自己努力的人,通常都不够聪明!


(资料图)

员工对老板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我每天加班,拼命工作,还能怎么样?

老板的理解是:原来你这么努力,也只有这个程度了,真是辛苦了。

然后,员工就被末位淘汰了。

努力很重要,但是当你努力了很久,依然无所得的时候。再努力下去,你就会变得更廉价,成长的步伐跟不上竞争的发展。

大厂的末位淘汰法,其实就是在淘汰这些人。在大厂HW工作的一位年轻朋友,天天996,月休不超过4天。这已经不是努力,而是拼命,但还是被刷掉了。

跑掉之前,他的头发已经光了。但他还是感慨:体力,始终拼不过脑力,放诸四海皆准!

就像你拼命复习做题,考了个75分。后座的同学,只是上课认真听,放学就去玩,却能考个90分。更可怕的是,在高考面前,他们也开始拼了。

马云说:第一名考100分,是因为满分只有100分。第二名考98分,是因为他的实力只能考98分。75分到90分,拼的是方法。98分到100分,拼的是天赋。职场的大部分人,基本都在70-90分这条线上,没到拼天赋的时候。

更聪明地工作,与更努力地工作,差距就在于方法!

如何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

更聪明的前提是,你的认知

当老板说员工聪明,不是员工做事高效,而是员工能很好地领会他的意图。本质是在说:员工对工作的认知,是准确的。

公司需要提拔一个主管,老板叫来两个员工,告诉他们:公司需要预订一批土豆,让他们去了解哪里有卖的。

员工A很快就跑回来汇报:公司出去,街口右转有个市场,里面有卖土豆,可以批发。

老板问他:有几家批发,价格怎么样?员工A沉默了。

员工B半小时后回来,向老板汇报:

公司附近有个市场,有三家店可以批发土豆,我都带了样品回来。有一家的价格可以再谈,还能送货上门,其他两家不送货。我跟他们要了电话,如果要的量多,我再跟他们压压价。

聪明的工作认知,有两个层面:

1、找到岗位价值:哪些是核心的业务,在团队中的角色,重要的权责,如何尽可能做有价值的工作,并获得团队的认可。

只能做到工作称职,依然没有竞争力,你能创造多少岗位价值,你的竞争力就有多强。

2、回应领导期望:当领导安排工作,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满足领导的期望。

很多方法并不难掌握,前提是你得有这样的认知。

每一项工作的安排,其背后都藏着领导更高的期望。我们要做的, 不只是避免领导失望,而是让领导惊喜。

提高了认知,再找方法,升职加薪的愿景,就能一步到位。

如何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

更聪明地工作,聪明到底在哪里?

1、让时间变得更有价值

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说:勤劳不一定有好结果,要学会聪明地工作。

阿兰拉金的意思,是指聪明人能够更有效地掌控自己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让时间变得更有价值。怎么变?

把时间花在高价值的事情

大部分基层员工的努力之所以作用不大,在于所做的事情价值低。

环卫工,厂工,行政人员等等,再如何勤奋,天天加班,身价始终不会太高,因为可替代性太强。

同样是产品经理,身价也会有高低之分,因为能创造的价值不同。除了能力水平的差距,更多是因为你能负责多大价值的业务产品。

同样的岗位,觉得身价高低的,看谁产出的价值更大。要产出更多价值,你就要把时间花在真正有时间的工作上。

大部分职场人都是从低价值的工作干起的,老板也不敢贸然把核心业务交到新人手上,只要经过一个个考验,老板认可你的能力,你才有机会负责高价值的工作。

这个过程,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速让老板认可?

如何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

第一,在有选择的时候,尽可能拒绝琐碎的工作,让自己专注于有意义的工作上。

第二,在充分展现自身能力后,主动跟老板申请有挑战的工作,让老板看到你闯关升级的能力。

克服拖延,提升工作效率

任何工作,都有办法高效完成,提高效率,意味着我们在同样的时间内,能比其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可惜,大部分职场人的工作效率,都因为拖延而废掉。

克服自身的惰性,减少拖延行为,不管面对什么工作,找到更高效的办法去完成它。

对待熟悉的工作,不要用老方法,不要强调固有经验去解决问题。

学会习惯性地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更高效地去完成,或是缩短时间,或是同样的时间,提高工作的质量。

如何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

2、找到本质问题再下手

马龙·白兰度在《教父》里说过:在一秒钟内就能看到事情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事情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任何工作岗位,都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存在的。职场人发展,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在各个发展阶段中也会陷入不同的瓶颈。

要想高效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关键在于,你能更快地找到问题的本质。

所以,聪明的职场人懂得先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技巧,再去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问题的产生,在于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工作相关的利益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状况,与期望的达成存在哪些落差,产生落差的原因是什么。

抛开情绪的干扰,掌握更多的信息,一层层分析下来,问题的本质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提升自己的眼界、阅历,对人性的了解,对相关资讯的掌握,也能增强我们对问题本质的直觉。

如何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

3、协调资源突破更多可能

你缺的,这个世界都有。你做不到的事情,总有人能做到。埋头努力的人,往往困于自己的能力边界内。

打破自己能力边界的最好方法,就是整合更多的资源。当你能够协调的资源更多,你就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从你围着别人转,到别人围着你转:如何有效搭建职场人脉?

“原来我不是你的朋友,我只是你的人脉”。

这句话,曾经在网上一时流传,反映了很多人对社会功利性交往的厌恶。

不光光是现代人这么吐槽,古代人也这么吐槽过,《增广贤文》中有一句很类似的话:“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在社会上大部分社交行为都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这里面有个常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同时人在社会上的主要行为目的是养家糊口,要讲究效率,时不我待。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最有名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中有一句总结,中国社会在传统上是一个熟人社会,普通人的人际交往格局是: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石头就是自己,水面就是社会,石头扔到水面上就是一个人被扔到社会上,一圈圈的波纹就是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

从你围着别人转,到别人围着你转:如何有效搭建职场人脉?

这种社会关系的特点有3个:首先是以自己为中心,其次是一个一个圈子,有近有远,最后是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扩大过程。

我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人脉和社会关系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们从这点出发,再联想到另一个自然现象,就是“石头打水漂”。如果你刻意设计过自己的动作,有强烈的目的性,把石头旋转着,用一定的角度扔到水面上。这块石头首先在一个地方打出水纹,形成一系列圈子,接着便按着既定方向,快速跳跃,能走非常远。

这就是职场高人和普通人在人脉管理上的差别,同样是一块石头被丢在水面,职场高人是“打水漂”式,能有一系列连续的圈子;而普通人往往“扑通一声”,就直接沉到水里了。

根据我20年的职场经历和观察,形成自己的职场圈子大概分三步:对自己要拎得清,对别人要看得清,对门路要摸得清。

从你围着别人转,到别人围着你转:如何有效搭建职场人脉?

【一】首先是对自己要拎得清

每个成年人不用别人说大道理,都会天然地知道一些人际交往的常识,比如说:真正发挥作用的往往是长期关系,而人品在长期关系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这往往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我在浙江的时候,认识一位做交通标示的私企老板。他是萧山人,做了几十年生意,当了几十年老板,做得很大。

我是在一次酒席上认识他的,他看上去和蔼可亲,从头到尾一张笑脸,而且在酒桌上总是当一位“捧角”,最后默默地买单。很容易接近,没有几次,我也成为他的熟人。

有一次,他请我去他企业,参观一下他新盖的办公大楼,并提提意见。参观完后,我们就在食堂包间里一起吃饭,期间有一位下属有急事来找他,我就看到了这位老板的另一面。他回自己企业,从来不笑,非常严肃,对下属也很严厉。

我说这个经历的意思是:社交、工作和生活是3种不同的场合,在社交场合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需要进行管理。如果没有良好的刻意表现,那么就往往没有机会进行进一步的深交。

从你围着别人转,到别人围着你转:如何有效搭建职场人脉?

【二】其次是对别人要看得清

在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中,他提出了提高自己社交影响力的6项原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是互惠原理。这是人类在长久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项重要共识,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明朝有个湖广巡抚叫顾璘,有一次在湖北科举考试中,碰见一位13岁的神童。他大为惊叹,但决定这次不录取,因为他觉得神童年纪太小,还需要磨练。过了3年,顾璘才录取了他。

顾璘请这位16岁的神童到家里,把第一次不录取的原因解释清楚,同时把自己身上的二品官员专用的犀带送给了神童,并说到:“你以后要有远大的抱负,这根二品的犀带以后可能还配不上你。”接着,他又叫出了自己的儿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他年当枢要,汝可往见之,必念其为故人子也。”

从你围着别人转,到别人围着你转:如何有效搭建职场人脉?

这位神童就是张居正,他在晚年还忘不了顾璘当初对他的恩情,同时也尽力照顾了顾璘的后人。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人脉,必须让自己先有用。这当然没错,可这是一个被动的态度,要想主动,就必须学会主动帮助人。

要主动帮助人,就必须学先会能辨别什么人才值得你帮助。一般来说,值得主动去帮助的人往往有这3种品质:积极向上,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有共情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