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年发展,中国自贸试验区已形成从南到北、由沿海至内陆的发展新格局,有效发挥了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和开放前沿阵地作用。

让“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顺畅——

目前,自贸试验区的对标重点已逐步转为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数据跨境、产业发展、政府采购、国有企业和劳动保护等领域。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制度型开放已成为自贸试验区的主基调。这既是顺势而为,也是主动求变。


(资料图片)

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自贸试验区以其丰富的总部资源成为链接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的高地。总部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发展空间的集约性与区域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让全国统一大市场运行更加高效——

比如,海关监管一体化日益加快。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流动性,使各类商品要素在海关、口岸的流转更加便捷、顺畅。

又如,内陆地区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近年来,铁路运输和铁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的兴起改变了以海运为基础的国际经贸格局,助力中西部内陆地区展现出蓬勃发展活力。

其中,重庆、四川、陕西等内陆自贸试验区通过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提升了物流通道整体运行效率,以通道兴贸易、以贸易兴产业的发展格局越来越清晰。

让政府部门形成合力更加贯通——

比如,集成改革形成常态化机制。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一业一证”改革,聚焦新业态新模式下市场主体的准入需求,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大幅降低了行业准入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动力。

又如,小切口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自贸试验区,小切口、高频率的创新活动每天都在酝酿、发生,不仅见效快、感受度高,而且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最终形成关联度高、集成性强的系统化改革举措。

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要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在“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和“自下而上”的改革探索之间寻求更深层次的平衡、更广阔的改革空间,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自贸样板”。

(作者为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研究室主任)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