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型系列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10月20日起每周五20:30将在东方卫视、百视TV同步播出。

纪录片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以百年中国考古的丰硕成果为依托,以纵向时间为线索,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与早期形成和发展。用总导演干超的话来形容,所谓“何以中国”,即用考古实证,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程故事。

“透物见人”,回到历史现场


(相关资料图)

纪录片《何以中国》共8集,以《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为题,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帝国讲起,进而溯源至新旧石器之交,见证中国大地的人们走向农业定居社会,建立美学和信仰,组成家庭和社会,开始天南海北的文化交流,形成城邦和区域国家,最终诞生广域王权国家,形成早期中国大一统格局。

干超介绍,考古学的宗旨是“透物见人”,纪录片以大量的全国性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且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从2021年初启动筹备,《何以中国》纪实摄制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跋涉超过四万公里,到访全国考古遗址、考古工作站、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主创团队梳理文字资料300多万字,前后脚本撰写达40万字。摄制组进入中国几乎所有最高等级的博物馆、考古所,90%的文物都是从玻璃柜中被取出拍摄的,观众因此得以近距离观摩文物的细节。

尤为特殊的是,摄制组进行了难得的组合拍摄。安徽凌家滩遗址07M23号墓,随葬玉石器多达300余件。纪录片拍摄时,摄制组特意请考古学家复原了这批玉石器的摆放位置。“300多件玉石器分四层摆放,分布于墓主人的身上、身下、头部、耳边等。我们没有孤立地去拍文物,去讲它们的造型、纹样、技术,而是让人穿越时空,走进那场5000年前的盛大葬礼,看那些代表身份的尊贵玉器,怎样一件件按礼制放在重要位置,这些东西又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干超说,这是《何以中国》的视角,即透过文物,看到它的文化意义以及它在历史中的深度。

每一个细节,都有考古实证

纪录片在创制上汇聚了强大的电影团队,将纪实、电影、重建等表达手段融为一体,其中,电影再现部分共拍摄近400场,演员超4000人次,根据考古成果复原制作的服装多达2268套,复原饰品1500件,复原道具3600余件,复原场景仅史前部分就达到惊人的100余处。

纪录片首集《秦汉》,讲到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公主进入营帐的画面只有几秒钟,但乌孙营帐的造型、公主的服饰、托盘上的动物皮毛等该如何呈现,摄制组寻求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每一个场景,不光是导演组的心血,专家也会反复推敲,找到更坚实的证据。”

在反山墓地现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就着摄像机的灯光绘制反山20号墓。“那天是晚上拍摄,很黑很安静。我就在20号墓的边上,看着这座5000多年前的,良渚的王一级的大墓。用我的专业知识,画完了墓主人复杂的、非常能够代表良渚用玉礼仪制度的葬仪过程。感谢《何以中国》,能够为大家提供如此生动,可以跨越时空的另一种对话场景。”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