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统计,2023年9月,深圳建筑施工噪声投诉总量781宗,占全市生态环境信访投诉总量的52.6%。其中,不少项目是涉及学校、医院、交通、城市更新等重点项目、民生项目。132家企业被立案处罚,罚款金额从3万元至5万元不等。

明明是为民谋便利、谋福利的民生工程,为何沦为扰民工程?建筑施工噪声为何成为投诉重灾区?

现代城市中的噪声,主要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其中,建筑施工噪声呈多发、频发态势,成为投诉重灾区,信访投诉量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

部分建筑工程成为扰民工程,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重点工程、民生工程赶工期的原因,也有建筑施工行业特点因素,还有施工单位压缩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施工方通常会以“施工工艺要求必须连续施工”“如果停止会存在安全问题”“大型作业车辆白天限行”等原因,在夜晚甚至夜间连续施工,而施工带来的噪声在安静的夜晚特别刺耳,可能造成耳鸣,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和焦虑烦恼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损害人们的健康。

城市发展离不开必要的施工,但施工不能以损害人们的利益和幸福为代价。为了治理噪声污染,近年来深圳加强了制度设计,完善了法律法规,采取了许多创新做法。例如,加快“宁静城市”建设,出台噪声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征求意见稿)》,探索工地噪声监管“远程喊停”新模式,打造零排放、零扬尘、零扰民“三零”环保示范工地等。2022年,深圳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100%,夜间达标率75%、提升6个百分点。通过开展噪声源头治理和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建筑施工噪声投诉下降22.5%。

成绩来之不易,但距离“宁静城市”建设和建筑施工“零扰民”的目标仍有明显差距。部分项目施工方虽采取了一些降噪措施,仍遭到居民反复投诉,需要相关单位执法人员持续参与调解,时间长达数月甚至一两年。

处理好一件民生诉求尚且不易,每个月要处理好数百件民生诉求又该如何精准施策?群众利益无小事,为了更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深圳应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善用网络力量察民情、知民意、汇民智、排民忧、解民难,利用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噪声扰民纠纷多元化解,打造全民参与噪声污染治理的新格局。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