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毅飞)13日上午,“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开幕式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举行。本次展览集中展示7件圆明园流失的石柱文物,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文物。

本次展览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最上楼一层,共展出文物、复制品、照片约50组件。本次展览以7件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为主题,回顾圆明园石柱颠沛流离、远离故土的历史,讲述圆明园石柱艰难曲折、重回故里的历程,并分析圆明园石柱所蕴含的文物价值,进而勾勒出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这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建筑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曾一度流落到美国,后被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政府、高校、机构、社会力量通力合作,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


(资料图片)

在展览开幕式上,现场嘉宾向中坤集团颁发了《捐赠证书》,向北京市文物局颁发《圆明园流失石柱划拨入藏清册》。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促进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在此次7件石柱文物回归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支援、建言献策,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历经10年,最终促成石柱回到原属地。

内存

圆明园石柱的“回归之路”

通过本次展览,北青报记者简要勾勒出圆明园石柱的流失与回归历程。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在圆明园大肆劫掠。经此大劫,圆明园的建筑构件、山石碑刻等逐渐被大规模盗用、售卖。

蒙特(1864-1935年),生于挪威的一个商人家庭,1886年来到中国,担任多项军事职务。在中国生活、工作期间,蒙特对中国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通过交易等多种渠道收集了诸多中国艺术品,包含绘画、书籍、雕塑、金属、瓷器、玉器、漆器、纺织品等。

1907年,蒙特访问位于挪威卑尔根的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科德博物馆前身之一),此后直至1935年去世,蒙特曾多次将其收集的藏品运往该馆。

1926年,蒙特试图将一部分藏品卖给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以获取资金支持他在卑尔根的中国收藏,但他最终只出售了部分藏品,其他藏品因此被滞留在美国,圆明园石柱位列其中。

1961年至1964年,佩特思-蒙特协会将这批滞留的藏品捐赠给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从此这些石柱便陈列在挪威卑尔根的展厅里。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先生应邀参观科德博物馆,他看到了圆明园石柱的展示,当即向爱兰德馆长表达希望圆明园石柱回家的愿望。

2013年10月,爱兰德馆长带领科德博物馆基金会成员,应邀访问并参观了北京大学、中坤集团和圆明园遗址公园,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三方就圆明园石柱回归及协助科德博物馆整理馆藏中国文物的合作达成初步意向。

2013年12月,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最终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件石柱运回中国。

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

2019年10月,为方便石柱进境,确保石柱的保护展示效果,国家文物局协调北京大学和中坤集团,推动将该批石柱存放在圆明园或其他具有文物进境免税资格的博物馆。而受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直至2023年3月,中坤集团终将这批石柱运离挪威卑尔根港口,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回中国。

2023年6月20日,7件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6月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2023年6月3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    文/本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摄像/本报记者 郭谦

延伸

北京市首批四处遗址列入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本报讯(记者  崔毅飞)13日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过去一年来本市重要考古成果,并发布了北京市第一批市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自2022年以来,北京市完成考古发掘71项,考古发掘面积6.5万平方米。在考古发现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宫、金中都、长城、正阳桥遗址等。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八达岭长城西段考古发现了敌台、马面、登城便门和部分长城墙体。实心敌台顶部修建的石砌炮台设施,在北京地区是首次发现。在一座建筑基址内出土59枚石雷,摆放整齐,初步判断为长城沿线存放武器的库房,这是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此类性质的建筑。在60、61号敌台内侧发现400多枚石雷,是北京历次发现之最。

在金中都遗址考古新发现中,西城区右安门内发现了早、晚两期建筑组群。其中的晚期建筑组群由位于同一轴线上的南北两座大殿和东西对称的廊房组成,这是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的大型官式建筑。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推断早期建筑组群可能是辽代的义井精舍,晚期建筑可能为金代皇家寺院大觉寺遗址。遗址出土的5件金代玉册,印证了《左传》“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的记载,是金中都作为金代政治中心最直接的实物证据。

为综合评估北京市重要遗址价值,整体谋划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点位布局,进一步构建“整体协同、分级有序、考古为先、规范管理、有效利用、创新发展”的大遗址保护工作格局,北京市文物局于2023年开展了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

本次市级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的主要目的是“以评促建”,以培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和标准,分批启动北京市级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逐步构建国家和北京市两级(国家级、市级)两类(立项、挂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体系。引导各区提升遗址保护管理水平,科学选择遗址保护展示路径。

经相关区汇报、专家审查,北京市文物局同意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平谷区上宅遗址、门头沟区东胡林人遗址、房山区庄亲王园寝共四处遗址列入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