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林至颖,就香港如何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企如何在港发挥更大建设作用等话题展开讨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林至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协同发展,尤其在制度上有所突破。作为能源行业和国企央企在港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建议建立香港油品资源保障常态化机制,保证香港能源安全;在港央企国企要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湾区协同发展需要进行制度突破
南方财经:从城市发展层面来看,你认为深港合作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林至颖: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到了协同发展的阶段。比如最近先后出台的联合政策包,结合不同城市或区域的现实情况,协调各个城市的需求,共同发布一些政策,让湾区内城市都可以享受政策福利。这个就是协同合作的一个真正体现。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很重要的工具。
南方财经:在现在发展阶段,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协同发展上需要哪些突破?
林至颖:一方面是制度上突破,首先,粤港澳已经做了很多制度上的突破,但是现阶段,我认为仍然有一些事权需要从国家层面推动制度变革。比如人员、要素、物质跨境的流动问题,通过制度创新让湾区内居民往返的关口变得越便捷;可考虑建设统一的湾区认证中心,实现大湾区产品标准一体化,让更多港澳产品快速融入到大湾区。大湾区的科技产品,也可以很迅速跟国际接轨。让我们的科技创新在国际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是仍有基础配套问题需要解决,当前政策倾向于支持创业者或者企业,对于他们的基础配套仍需突破,比如上学问题,解决港澳子女在湾区内地城市上学问题等待解决,需要进行政策创新。
南方财经:作为在港生活人士,你认为如何让港人提升大湾区建设的参与感?
林至颖:一是政府宣传引导。比如新出台的政策包,需要政府和媒体进行政策的宣讲。二是结合香港的商业社会属性,要让政府和民间团体两者之间做好一个平衡,将港澳的民间企业、协会等民间力量发挥出来,比如通过协会、高校企业等进行政策宣传,也邀请享受政策红利的企业在港进行宣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起到港澳居民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
供港油品出口配额单列和资源保障常态化机制
南方财经:作为能源领域的代表,你今年的建议内容是什么?
林至颖:我主要是从解决香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角度出发,提出建立香港油品资源保障常态化机制,建议在国家油品出口配额总量外,单列供港油品出口配额,将出口香港的船用燃料油列入国家一般贸易退税范围,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全球航运中心的地位。
南方财经: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是什么?
林至颖:一方面,香港本地没有炼油厂,所有油气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在能源供应方面,中石化、中石油等国有在港企业在油气(汽油、航煤、柴油、船用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市场的综合占有率合计超过70%。中资国有企业在能源保供方面一直承担着为香港油气市场兜底的“压舱石”作用,除油站零售外,香港的巴士公司、电力公司、货柜码头、建筑工地和客运船舶等民生相关企业的用油基本都是由国有企业主要是中石化供应。
目前,香港是按照国家油品出口配额总量中份额进口,如没有内地出口资源的稳定供应,香港将经常面临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甚至可能出现短时间断供现象,所以建议单列供港油品出口配额,由相关部门根据香港实际需求予以满足。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