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成都10月10日电(记者 余里)10月9日,来自四川省21个市州的200余位代表及专家学者齐聚乐山峨眉山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美丽四川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并以峨眉山市的实践为案例“解剖麻雀”。

地处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四川地质环境复杂,各地自然禀赋各具特色。“这意味着,美丽四川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李后强看来,各地“美丽四川”建设途径虽不相同,但面临着相似的挑战。


(资料图)

李后强连续抛出了多个问题。“面对峨眉山这样的自然文化双遗产,如何保护?如何开发?保护和开发之间怎样构成良性循环?”他解释,作为西部最早出台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规划纲要的省份,四川省各地在实践之中经常遭遇这些“美丽悖论”。

“首先是‘生态悖论’。”李后强表示,“生态悖论”指向的是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边界问题。在他看来,当下“绿色发展”理念已然深入人心,从“绿色发展”到“美丽四川”建设,“美丽”是“绿色”的进阶含义——如何在兼顾保护的同时实现发展,这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规定相应的边界。

“资源悖论”针对的是自然资源如何有效转化。“保护并不意味着放弃开发其价值。”李后强说,以峨眉山丰富的玄武岩资源为例,如何在不破坏、可持续的基础上,发掘其文化、经济价值便是当地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反向’的‘资源陷阱’,不能从过度依赖资源变为彻底放弃资源。”

“‘遗产悖论’则是一笔经济账。”李后强表示,面对诸如峨眉山这样的自然文化双遗产,如何兼顾保护与地区发展,不致出现“端着金饭碗要饭”的情况?这就需要更加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更为优化的资源转化途径,以及更加创新的发展举措。

破解“美丽悖论”,与会代表纷纷拿出了各自的应对之法。以峨眉山为例,当地在全国首创“绿水青山典范城市”指标体系,用明确的“硬杠杠”守护碧水蓝天、美丽家园,为发展与保护设置了各自的边界。

有相似设置的还有阿坝州红原县。当地对标《美丽四川建设2023年度实施方案》,制定《美丽阿坝建设规划大纲》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人居环境等空间布局进行持续优化。

在攀枝花市米易县,当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城乡分别建设湿地公园打造“美丽庭院”的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动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峨眉山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当地以生态培育、生态利用、融合发展为主要路径,实现了高效循环、绿色发展。“我们正以‘EOD项目’为抓手,探索‘生态+文旅’‘生态+农业’‘生态+医康养’‘生态+金融’等融合创新模式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看来,各地“美丽中国”“美丽四川”概念建设背后是经济发展提供的源源动能。“要辩证地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含义。”他表示,高质量发展要做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行经济条件下,美丽四川建设,要做到多目标平衡,兼顾发展与持续。”他表示,这样才能实现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落地。(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