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心阁城楼下的长沙简牍博物馆,我参观过好几次。最近一次的参观,我发现长沙简牍馆的内容更丰富了,讲解更生动了,大有收获。
(相关资料图)
从外观看,长沙简牍博物馆其貌不扬,藏巧于拙,精彩都藏在馆内。它是国内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也是长沙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对外开放窗口。
简牍博物馆当然是以简牍为主。馆藏的简牍有在长沙发现的西汉简牍2万多件、三国吴简14万件,还有青铜、漆木、书画、金银等其它藏品约3500件。要知道目前全国发现的简牍总数是30万件,长沙就占了一半。加上龙山里耶的秦简36000件,湖南发现的简牍占了全国的2/3。湖南,特别是长沙的地质条件稳定,得天独厚,200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地震灾害,长沙城没有变动城址,才会保存下这么多让湖南和长沙自豪的国宝,堪称古代封存保存至今的文献档案馆。
对书俑
什么叫“简”什么叫“牍”,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简”是窄窄的竹片或木片,一般只竖写一行蝇头小字。把许多枚竹简用绳子编连在一起,就是“册”,“册”是个象形字。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竹简是距今约2500年的战国早期湖北曾侯乙墓的“遣策”,就是陪葬品的清册。最晚的是湖南郴州苏仙岭发现的西晋简牍,距今也有1700多年。
笔墨工具与铜削刀
简上的字是用笔墨写的,写错了字就用铜削刀刮去重新写,削刀就相当于现在的橡皮擦、涂改液,“删”字就是“册”字旁边加把刀。古代的简很重,所以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成语,其实八斗五车加在一起的字数可能比不上后来的一本纸质书,更无法与现在的硬盘、U盘等存储载体相比。因为在简牍上写字不容易,所以古代多用文言文,言简意赅,其实古人讲的白话与现代并没有太大区别。
“牍”就是木板(很少有竹板),可以写多行字,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文件、书信等。牍也用来画地图,所以现在的地图都叫“版图”。中国盛产竹木,我们的祖先从先秦时代就因地制宜作为书写载体。到东汉蔡伦推广造纸术以后,全世界逐渐广泛采用,中国的简牍到晋朝基本完成历史使命。
铜马车
除了简牍之外,博物馆还介绍了世界各国古代的泥版、石碑、树叶、羊皮书等书写载体,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古埃及“莎纸草”实物,开了眼界。在二楼“潇湘弦歌”文物展览,还有刻有甲骨文的牛胛骨和龟甲、书写简牍的工具、制作简牍的场景,甚至有长沙走马楼古井发掘现场的复原。制作竹简工序繁多,为了不被虫蛀,要烤干水分,让青竹“出汗”,再削成竹简在上面写字记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五一广场平和堂下 走马楼古井复原
古埃及莎纸草(实物)就是这个样子
展出内容太丰富,有好多没见过的东西,讲解介绍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位姓磨的老志愿者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知识和故事,不像有些馆讲解员的背书照本宣科,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如果不是因为参观时间太长,腰酸腿疼,我真想把每件展品都看个仔细。
热心认真的小志愿者
两鬓斑白的老志愿者
简牍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增光添彩,作为长沙人和外地游客,没来过免费开放的简牍博物馆实在是极大的缺憾。我们年轻时候哪有这样好的增长知识的机会啊,你还不快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