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场桥在堆场内吊运集装箱(无人机照片,2月21日)。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海路串联京津冀地区货物运输、公路推动区域协同要素流动、铁路方便居民生活出行……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以来,以“三条路”为代表的交通网络不断建设完善,全方向、多通道、高等级的互联互通图景正在显现,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高效“互联网”正不断织密。

图为卫星拍摄的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前后对比图。


(相关资料图)

自动化桥吊齐舞、运输机器人穿梭,走进天津港,智慧化的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

由于集卡运力紧张,往年春节,石家庄新恒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佳总要为新恒通提供货代服务的一家邢台企业操心,生怕赶不上船期。去年,“邢台—天津港”铁海联运专列开通。陈佳的春节“操心事”在今年完美解决:从厂区出来50个货柜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运到发运场站,再通过铁路运输顺利抵达天津港,全程时间可控。“比船期还提前了。”

这只是京津冀海陆协同的一个缩影。2022年,天津港开通铁海联运通道数量达到44条,全年运量同比增长20%。以天津港为中心的环渤海内支线运输网络也已初具规模,与唐山港、黄骅港等形成干支联动、相互支撑的格局,环渤海内支线数量达到了19条。

提速快跑的还有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自2021年10月投产以来,码头以智慧升级提升作业效率的方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赋能。

“去年码头‘智慧大脑’系统版本迭代41次,优化功能1125项,码头单桥效率平均提升超20%。”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荣介绍。

图为卫星拍摄的顺丰天津全自动中转枢纽前后对比图。

走出天津港,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车辆沿京津塘高速驶向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顺丰天津全自动中转枢纽。数十万件货物从这里经过分拣、识别、扫描、传输,通过航空、铁路、公路,走进千家万户。

自从2020年8月该枢纽投入运营后,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企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快递运输节省了不少时间。“现在京津冀地区的快递能提前半个工作日送达。”顺丰天津全自动中转枢纽负责人朱红国说。

京津塘高速将天津周边的航线资源和京津冀地区的陆运线路有效连接,畅通的高速路网与便利的航空资源给了物流企业更多运输路径选择。

随着“高速上的京津冀”不断建设完善,交通互联互通促进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如今,天津与京冀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接口分别达到16个、31个,高速公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二。

“京津塘高速让京津冀三地之间的项目、人才、资金得以充分流动,每天在这条高速上穿梭的不仅是车流,更是思想和创造的火花。”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刘道刚说。

图为卫星拍摄的武清站前后对比图。

如今,在京津冀地区,铁路上的协同正为人们提供出行便利。坐落于京津之间的武清站,是观察京津冀协同的另一扇“明窗”。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清站站长姚冰见证了这座车站的转型成长,也感受着京津城际铁路给周边带来的发展变化。

“刚到这里工作时,武清站日均发送旅客仅3000多人次。如今每天发送旅客八九千人次,是之前的三倍左右。”姚冰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不少在北京工作的人到武清居住生活。为了满足乘客出行需求,武清站在2014年扩建,站房面积增加至4400多平方米。

“高铁经济”随之而来。武清站旁,购物街天津佛罗伦萨小镇热闹非凡。“晚间路过这里时,小镇灯火明亮,游客活力不减,好看极了。”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动车组司机裴立臣说。

便利的铁路让不少居民过上了“双城生活”,时常乘坐京津城际在两地之间往来。

2021年5月,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资建立天津北方汉王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李志峰来到了渤海湾畔,往返京津更为频繁。

“乘坐高铁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30分钟、到滨海新区仅需一小时左右,便捷的交通对人才交流以及企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李志峰说,目前企业20余名员工主要来自京津两地,多位已落户到园区周边。

据介绍,截至目前,天津高铁城际线路里程达到410公里,铁路总里程1468公里,初步实现京津雄0.5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通达。

刘道刚说,在京津、京沪、津保、津秦等高铁城际及近期开通的京滨城际铁路北段、京唐城际铁路基础上,目前“轨道上的京津冀”已初具规模,将通过交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沿线经济快速发展。

策划:丁锡国

监制:常爱玲、钟昊熹、王建华、刘元旭

统筹:于卫亚、程瑛、邵香云、曹晓轩

记者:梁姊、刘惟真

遥感与数据支持:曾迎迎、谷宁、郭超、王宇

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出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