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具有清洁低碳属性和跨界应用潜力,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既能用于大规模、长周期的储能,又能加速推进工业、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加快绿色氢能产业发展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建议,健全电解水制氢产业政策,加快推动绿氢发展。
健全政策推动绿氢产业发展
(资料图)
2022年,中国氢气的产销量约为3300万吨,其下游应用主要为化工、炼油等产业,占比超过95%,剩余少量用于钢铁炼化、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当前氢气来源主要是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极少量来自电解水制氢。如果全部采用煤气化制备氢气,约消耗1.9亿吨标煤,对应产生5.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廖增太看来,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行业快速发展,现阶段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量占电网总电量的比例限制在15%,余电必须就地消纳。作为清洁高效的储能方式,绿电制氢是必由之路。发展绿氢产业既能充分利用风光资源,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又能满足化工行业对绿氢的大量需求,解决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高碳排的问题。
“目前,国内绿电制氢及延伸产业主要布局在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等风光资源富集的省份。”廖增太表示,电解水制氢及下游合成氨、合成甲醇均属于化工过程,需要连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氢气输送,但是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的特点,会导致化工生产危险性显著增加、成本大幅抬高。因此,这些地区的示范项目迫切需要解决绿电供应,以实现连续化生产。
对此,廖增太建议,出台针对绿氢发展的电力支持政策,以电网作为补充和调节,实现绿电制氢的连续化。具体模式为:绿电年发电规模大于或等于制氢年电力需求,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当风电、光伏发电量高于制氢所需电量时,超出部分的电量上网“储存”;当发电量低于制氢所需电量时,不足部分由电网“储存”的电量补充,电网公司收取相对合理的服务费。
为推动绿氢产业的长远发展,廖增太还建议,合理有序推进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发挥碳排放配额作为减碳调控工具的作用。
健全生物可降解塑料长效监管机制
“当前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两大公敌:一是碳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二是塑料污染,微塑料在自然界中可存在数百年,通过生物循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
今年全国两会,廖增太还提交了与环保密切相关的建议:健全生物可降解塑料长效监管机制,加强配合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
据介绍,2022年全年塑料制品量为7771.6万吨,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迫在眉睫。针对这一现状,廖增太表示,加速推动白色污染治理,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减少非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廖增太建议,建立全生物可降解塑料纯树脂白名单,从纯聚合物角度定义全生物降解,发布并实时修订能通过全生物降解标准检测的聚合物名单,根据材料结构创建快速检测方法以鉴别抽检产品材料类型,规范可降解塑料监管标准。同时,加大非可降解材料违规生产、销售、使用等行为处罚力度,杜绝伪降解材料引起的次生污染、扰乱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行为,实现各地政府及质监单位快速、高效、合理辨别和监管生物降解制品,支撑并加快禁塑政策实行,坚守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质量安全环保底线。
与此同时,加强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鼓励建设好氧堆肥设施,大力推广生物降解膜袋制品消费使用。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