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做强养猪业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密切关注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加大对中国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猪病研究力度、优化生猪养殖业“生产关系”等方面为生猪产业发声。

建议多方发力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针对当前我国生猪种源“卡脖子”问题和地方猪种养殖逐渐减少的风险,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今年建议,加大对保护和开发中国地方猪种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强地方品种的选育提高和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利用。他提出四条具体举措:统筹建立全国性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统筹地方猪种资源保护、育种攻关和利用开发的相关工作,加大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力度,鼓励地方猪实施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地方猪生态产业集群,同时整合生猪屠宰场。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002714)董事长秦英林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到,养猪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疫病。与此同时,对标全球养猪技术先进国家丹麦等,我国养猪生产成绩还有差距,国内养猪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对此,秦英林建议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智能化养猪;坚持自主育种,助推种业高质量发展;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加快推进疫病净化;实施种养循环,打开绿色发展新路径等,持续推进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则针对生猪产业周期性波动这一行业痛点提出了建议。他表示,针对农业产业周期性强的特点,鼓励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沟通,从企业面对产业周期的实际金融需求出发,创新金融工具对于企业的支持方式,研发支持农业领域的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帮助农业企业对抗产业周期性波动,“熨平”产业周期,提高企业对农产业进行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积极性。

生猪“保险+期货”成中小养殖户“避风港”

记者注意到,上述代表委员在对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具体建议的同时,都有提到不容忽视的生猪价格波动问题。而对于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力军的中小养殖户来说,相较大型养殖猪企,其收益和养殖情绪更容易受到生猪价格变化的影响,亟待对冲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2021年年初,生猪期货上市,随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应运而生,为国内不少中小养殖户撑起了保护伞,实现了小农户和期货大市场的对接。

据记者了解,通过“保险+期货”,养殖户可以建立科学的生产和收入预期,从而有序扩大生产规模、投入生产资料,同时在遭遇价格下跌风险时,也可以通过补偿资金保障养殖的连续性。

谈及后续生猪“保险+期货”如何继续扩大服务范围,为中小养殖户提供更多保障,大地期货衍生品部副总经理林唯玮告诉记者,一方面是要引导市场主体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开发标准化的产品。现有的生猪“保险+期货”大多还是价格保险,其底层逻辑为套期保值,但有别于规模化企业,中小养殖户普遍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能力较弱,标准化的“保险+期货”产品将更加便于中小养殖户理解参与,还能降低中小养殖户的参与成本。

“另一方面则是要继续争取各级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现有‘保险+期货’项目多是地区性、短周期性的小型试点,因此覆盖面不广。未来如果可以与现有的政策性农险一样,以‘政府补贴七八成、养殖户自缴两三成’的常态化模式开展项目,服务范围便可以扩大。”林唯玮说。

上海夯石商贸副总经理沈湘源认为,从当前来看,要实现“保险+期货”项目对更多中小养殖户形成保障,需要得到更多政府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的保费支持,从而扩大覆盖范围。同时也需要“保险+期货”模式自身进行优化,增加保险公司的保险职能,探索提质降费的路径。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刘永好委员提出的研究“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熨平猪周期,期货业内人士也进行了相关思考。

林唯玮告诉记者,现有的包括“保险+期货”、仓单质押等在内各种依托期货市场开展的金融产品,周期都与期货合约紧密相连。接下来,建议期货市场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期货合约建设,持续改善期货合约的连续性、扩大整个期货市场的容量;同时也要继续引导市场机构积极参与市场,充分发挥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风险管理功能探索场内外市场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流动。

在沈湘源看来,后续期货公司可以尝试探索一条生猪“收入保险+银行”的模式,利用“保险+期货”的收入保险形式,保障企业的养殖收入;同时以该项保障用于贷款的担保物,引入银行的信贷支持,形成综合性的金融产品,进而保障企业有序稳定经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