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充满分歧的学术界,如何消除矛盾统一思想?
学术界往往存在大量的分歧和派系斗争。即便是思想巨人,也被学术分歧和矛盾所困扰。牛顿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惠更斯认为光是波。最终统一两者分歧、发现波粒二象性的爱因斯坦也因为坚持认为“上帝不投骰子”,即时空发展是符合因果且确定的,从而与以海森堡和波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产生分歧。最终随着量子力学的完善,一代大牛爱因斯坦的观点被证明是错的。
虽然分歧和矛盾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统一分歧消除矛盾,对学术的整体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帮助。
学术分歧的本质原因,是人类对真理的了解就像是盲人摸象一般,只能看到某个角度,这就是角度主义。以及人们对庞杂的真理体系的认知 不得不分主次顺序。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学术分歧和派系分化的现象。
解决学术分歧,首先一点是需要强大的个人和集体智力。智力在学术界从头到尾都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让智力最高的人们掌握话语权,构建以智力为核心的社会达尔文体系是学术发展的基本盘。
但智力也不是万能的。虽然逻辑描述的是绝对客观的事实真理,但用来认知客观逻辑的智力,却是主观的。每个人的智力都不一样,人们必须承认智力的主观性。甚至理性也不是万能的。真理的全貌对于人类来说的确是过于复杂,用理性来认知真理其实是高耗能且低效的。尤其是人类的逻辑思维段位依旧不够高。比如说普通人类倾向于线性思维,就是根据因果关系一环扣一环的思维方式。这种低效高能耗的思维方式,根本无法驾驭庞杂的逻辑体系。因此过于依赖理性认知是不现实的。
当智力和理性都没那么靠谱,感性认知就该发挥其必要性了。感性的呈现方式是模因,模因与庞杂的逻辑体系的兼容性以及与人的协调性 让人类更加游刃有余的客观全面认知真理,甚至让掌握真理成为人类共同的天生的技能!
出于沟通需求,统一逻辑认知的承载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正常来讲,承载知识和逻辑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符号和术语。就像世界上存在众多语言一样,知识承载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发展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假如存在一种文化和语言天生为了精确定义哲学而产生,比如居容台体系下的弗洛达语,那谬误将会被消除,百花齐放将不再是个问题,反而增加了多元性。
分歧不可能消失于人类社会。造成不同人的认知分歧,除了认知经历造成的局限,还有更加无解的基因原因。个人的认知能力永远是有限的,只有让社会整体认知能力激进发展,才能弥补认知局限,在宏观层面统一学术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