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中秋夜,月圆人团圆。三天前,也就是本周三(9月27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返回上海。科考队员们在历时了78天、15000多海里后,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回到祖国和家人团聚。
此次科考,科考队完成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4项,从北冰洋获得了大量的有效数据。目前这些数据已经入库,科学家们将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总台央视记者王楠作为随船记者,对科考队的工作、生活以及各种挑战进行了全纪录。她和搭档拍摄了近500个G的素材,涵盖整个科考作业。今天(9月30日),在这个假期,我们为您讲述我国科学家在北冰洋的工作、生活,同时也带大家去看一看北冰洋的现状。
下面,我们就从此次北冰洋科考的专用基地——“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说起,它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作为极地考察和海洋科学研究的移动平台,这艘船上有不少独特的设计。一起跟随记者到船上去看一看。
奔赴北极 “雪龙2”号有啥能力?
据了解,“雪龙2”号总长约122.5米,排水量近1.4万吨,最大宽度22.3米,定员101人。“雪龙2”号在每小时12海里的情况下,续航力在20000海里以上,接近地球的南极点到北极点距离的两倍。
破冰船,顾名思义就是要能在冰区破冰航行。“雪龙2”能以每小时2—3海里的船速,连续破1.5米的冰加0.2米积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雪龙2”在破冰上还有一个王牌。
“雪龙2”号船长 肖志民:“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实现艏向、艉向双向破冰的极地考察破冰船。双向破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船舶在冰区的机动性,即使在密集度非常高、冰非常厚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前进或者后退的方式灵活调整航向或者船位,一方面是提高了安全性,减少了被困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更大地满足科考作业的需求。
看看船上都吃啥?食材怎么储存?
这次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全程近80天,航程中没有补给,这就意味着出发时就必须要带足食物储备。那么,“雪龙2”号上的伙食怎么样?食材又是怎么储存呢?继续来看记者的报道。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就要去看看“雪龙2”号上的伙食怎么样。每天晚上5点到6点是船上的晚餐时间,现在刚刚开餐,我们一起先看看有哪些好吃的。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现在就跟着厨师长老秦去冷库看一看。这就是“雪龙2”号的冷库,有专门放鱼的鱼库、专门的蔬菜库,这里是放肉的肉库。
而在蔬菜库,里面的蔬菜品种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为了保障80天100人左右的一天三顿饭,食物采购量相当可观。
进入北极圈前 进行全系统演练
“雪龙2”号在驶入北极圈之前还要进行全系统的海上作业协同演练,协同演练都包括哪些工作呢?继续跟随我们的记者去看一看。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我现在是在“雪龙2”号的月池车间,我身后的CTD,也就是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已经准备下放。
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是本次科考使用频率最高的设备,涉及海洋化学、微生物等多个领域。而在艉甲板,科考队员按次序站位,与科考甲板机械设备配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