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整合为省级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
对刚性必保需求、均衡调控需求、偿付补偿需求,实行“分类测算、分层保障”
对县级标准财力不能满足国省“三保”支出需求的缺口部分,给予全额补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四川省财政厅制定出台《省级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按照“统筹整合、分层保障、强化绩效”原则,创新完善省级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机制。
什么是财力性转移支付?通俗讲就是上级财政在资金分配时,不指定具体用途,允许下级财政统筹安排的资金。与专项转移支付不同的是,市县政府在资金使用上自主性强、调控余地大,可根据需要用于“油盐酱醋茶”各个方面。
对四川来说,市县财政普遍较为困难,财力水平偏低,对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很高。“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刚性支出持续增加、平衡难度不断加大、基层财政运行风险日益突出等现实困难,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夯实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解决统筹协调不足、保障不够精准、绩效有待提升等现实难题。
《办法》更加强调统筹整合、更加突出分层保障、更加强化绩效导向,让政策导向更加鲜明、保障重点更加突出、分配结果更加科学,进一步增强市县财政保障能力。
更加突出统筹整合
当前,省对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有两项内容,分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
记者从财政厅了解到,目前四川这两项资金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对于缓解各级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力保障水平,筑牢兜实“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性质雷同、功能相近,但分配办法和因素选取不尽相同,政策合力发挥不够理想。
《办法》明确“二合为一”,将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整合为省级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一个办法管,更加精准地分配、更好地发挥资金效益。同时,与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结果进行合理衔接,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优化区域财力配置,增强各地财政保障能力。
更加强调分层保障
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人口多、地域广、发展不平衡,市县财政状况差异大、困难表现形式多,对于同一笔资金,按一个标准切显然是不科学的。考虑市县不同层面的困难表现形式,《办法》明确,按照“保基本、促均衡、防风险”三个层次,对刚性必保需求、均衡调控需求、偿付补偿需求实行“分类测算、分层保障”。
保基本方面,对县级标准财力不能满足国家和省级确定的“三保”支出需求缺口部分给予全额补足;在此基础上,考虑各地在国省“三保”支出之外的刚性支出需求,安排资金提升基本保障能力,对“三保”支出占比较高的地区加大补助力度。
促均衡方面,从人均水平和调控能力两个维度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对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可调控财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市县、可调控财力规模较小的市县给予重点倾斜。
防风险方面,根据市县负担的偿付和补偿支出需求给予补助,对风险管控好、资金绩效好的地区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同时,要求市县制定缓释财政风险的长效措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上看,分类测算、分层保障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市县财政状况差异大、困难表现形式多、科学分配资金难的问题。
更加强化绩效导向
绩效是财政管理的指挥棒。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年度绩效结果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挂钩。
财力性转移支付绩效结果运用一直是一个难点。此次《办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明确:在根据市县支出需求据实测算分配基础上,充分运用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对管理绩效好的地区给予激励,实现财力性资金分配与预算绩效结果衔接挂钩。
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规定,就是要倒逼市县强化财政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运行效能。 四川在线记者 吴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