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亚马逊旗下的电子书阅读器,曾一度在中国电子书市场引起巨大轰动。然而近年来,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它也从曾经的明星产品,沦为“盖泡面神器”。今日,Kindle正式停止了中国电子书店的运营。这一消息成为各个社交媒体上讨论的话题,有人缅怀已经逝去的青春,有人则思索要不要把最近买到手的Kindle退掉……

初来乍到,风光无限

2007年11月19日,第一代Kindle在美国发布,售价399美元,首批产品上市后五个半小时便被抢购一空;2013年,Kindle进入中国市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Kindle在中国市场的初期反应相当火爆。


(相关资料图)

2013年至2015年间,Kindle销量呈井喷式增长,迅速占据了中国电子书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也成为亚马逊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

彼时中国的电子阅读器市场尚未打开,而Kindle恰逢其时,其电子墨水技术对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的高还原度,以及便携性和广泛的电子书库,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和认可,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Kindle成为了电子书的代名词,并坐上电子书市场的“王座”。

随之蜂拥而来的,自然是众多创业者和投资客对电子阅读领域的兴趣,Kindle一时可谓风光无限。

高开低走,黯然退场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Kindle的市场份额由20%下降至不到10%。用高开低走来形容kindle恰如其分,而kindle官方自创的“泡面梗”,也像是预言一般,映射着它的衰落。

2019年3月,亚马逊官微推出了一则广告文案:一部Kindle被盖在一盒泡面上面,旁边的文字显示“盖Kindle,面更香”,甚至用Kindle自带的时钟功能设置了“倒计时5min”。这一广告宣传,本是想让读者在更多的场景中拿起Kindle。但戏剧的是,现如今Kindle竟真的成为用户手里各大数码产品中“吃灰”最多的那部,甚至有用户真的觉得用Kindle泡面比读书更实用。

Kindle走向衰落,是否说明电子阅读正在日渐式微?答案是否定的。据《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6%,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阅读细分领域中,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分别是71.6%、21.7%、27.3%。可见,电子阅读不再局限在电子阅读器,交互性更强、功能更为全面的终端吸收了大部分用户,而Kindle功能单一,运行不如手机、平板流畅,没有影音、游戏功能,几乎没有社交属性。亚马逊中国区负责人曾表示,“Kindle的设计初衷只有一个——让消费者体验最纯粹的阅读,把阅读一件事做到极致。”如今再看,优势似乎成为了它发展的掣肘,过于“纯粹”的kindle也只能被挂在二手交易平台“晾晒”,黯然退场是情理之中。

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崛起也对Kindle的衰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艾瑞咨询和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当当读书和京东阅读等本土平台逐渐增加了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电子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这些平台通过本地化运营、提供丰富的中文内容、与中国作家和出版商的紧密合作,更得中国读者的青睐。

电子阅读,何去何从?

在微信读书、七猫小说、番茄小说强势踏入电子阅读领域攻城略地之后,国内的电子阅读市场已经形成了三种盈利模式。首先是传统的按本收费、按月收费和按年收费的内容营销模式;其次是通过免费阅读吸引用户流量,并通过广告变现的模式;第三种是主要存在于网络文学作品中的IP变现模式。后两种模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而传统的内容营销模式在价格战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只有少数用户仍然坚守在这种模式下阅读大部头的书籍,而相对更具性价比的月卡和年卡用户则逐渐被其他免费平台吸引。

在电子阅读行业中,以阅文集团为代表的IP变现模式成为了新贵。阅文集团旗下的阅读平台拥有庞大的在线阅读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5亿,同比增长8.6%,净增加了1970万用户。作为国内成功的版权内容运营公司,阅文集团将版权运营(包括IP影视改编)转化为电子阅读领域的估值工具。《琅琊榜》《庆余年》等作品的成功为电子阅读行业开辟了新的版权路径,即直接与作者签约购买版权,不再局限于书籍领域,而是瞄准了书籍影视化后的电视电影用户。免费阅读所聚集的大量用户流量,成为IP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微信读书、七猫小说等平台的崛起和IP变现模式的兴起,国内电子阅读市场正逐渐发生变革。这些变化不仅使得传统的内容营销模式失去了活力,还为电子阅读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通过IP影视改编和免费阅读流量变现等方式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王淇 图据微博截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