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更是农业的“芯片”。盛夏时节,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白银等地,甘肃农垦亚盛种业集团(以下简称“亚盛种业”)的玉米制种基地里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昭示着丰收的希望。
亚盛种业2020年成立,注册资金1.2亿元,现有员工200人,其中研发人员30人,年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亚盛种业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和甘肃省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战略部署,根据甘肃农垦产业发展布局,紧抓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产品为支撑、产学研结合,持续壮大玉米制种产业,着力建设高水平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种子繁育基地。
(相关资料图)
依托甘肃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企业自身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等优势,亚盛种业逐步形成了一套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推广的玉米新品种43个;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9项、外观专利4项,发明专利3项;在甘肃省科技厅完成玉米新品种垦玉16、陇垦玉12、垦玉101等成果登记13项,奠定了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搭建创新平台全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亚盛种业在玉米新品种研发上始终坚持“稳定西北、挺进黄淮、发展华北、拓展西南”的育种目标,在“自主选育、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育种体系,加大科研投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层次合作,构建研发创新共享平台,多元化培育开发新品种。旗下种子研究院成立了黄淮海、东华北、西南、西北、生物育种5个育种室,在全国建有7个核心育种站,形成了覆盖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一院五室七站”式研发格局和测试网络体系,打造了“垦玉”“中垦玉”“黄羊”“亚盛”4个高辨识度优秀种子品牌。
亚盛种业在外源种质资源利用、本土化地方种质资源创新等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方面,注重研发创新共享平台利用,先后参加了3个国家联合体和5个省级联合体,加快了玉米新品种审定步伐;加入中垦种业联盟,充分利用中国农垦系统资源共享平台,与联盟成员单位协作攻关玉米新品种,借助中垦种业联盟“南繁硅谷”建设,在海南建成南繁基地。另一方面,与兰州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等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大北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模式共同培育开发玉米新品种12个,加快新品种的研发进程,保障了市场后续品种资源。
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
甘肃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适宜良种繁育,亚盛种业立足特色,充分发挥甘肃农垦土地集中、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机械化程度高等资源优势,在甘肃河西制种黄金地带张掖、武威、景泰建立了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的良种繁育基地。基地采用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配备专业化的技术团队,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亚盛种业现已建成玉米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占全国制种面积的2.5%左右。
加快营销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亚盛种业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及品种特性,以自有品种为依托,通过县市级授权代理等策略,加快市场拓展,优化产业布局。在自有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建立种子营销中心,在玉米种植各生态区建立健全种子销售网络,自有品种辐射全国主要玉米种植生态区,现已在西北、东华北、黄淮海、西南四大生态区16个省份成功推行实施。同时,借助销售渠道下沉,深化社会化服务,通过短视频、抖音、快手、直播带货等网络平台延伸产业链,加快营销体系建设。
行稳致远,未来可期。随着种业体系布局的不断完善,亚盛种业将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和窗口期,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种业创新体系、繁育体系、营销服务体系上精准发力,加快构建育、繁、推现代化种业集团,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种业振兴贡献农垦力量。(史文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