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事育儿领域自媒体的工作,我和很多幼师都有接触,我曾问过她们,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最怕什么,是孩子不听话,还是宝宝不合群呢?

结果幼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们普遍反映,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家长和老师说“麻烦你帮忙特殊照顾下我家孩子,因为……”

有个宝宝刚刚3岁出头,今年秋天开始上幼儿园。从一开始送孩子进来宝妈就拉着老师的手不停地说,嘱咐多关照孩子,说辞都差不多“我家孩子其实特别好,只是……”


【资料图】

可是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位家长却变成了“直升轰炸机”,每天都要给欢欢发无数个问题。

“宝宝今天哭了几次啊,眼睛肿了吗?”

“孩子有没有想妈妈?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坚持住。”

“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有矛盾吗?有没有发生肢体上的接触呢?”

“老师今天天气好像有点冷,可不可以取消户外活动?”

还有一次,这位宝妈开车直接将欢欢堵在了家门口,还说顺道送她上班,欢欢勉为其难地上了车,宝妈又开始念叨让“特殊照顾”的那一套,这位年轻的老师真的要崩溃了。

很多宝宝都有一颗“玻璃心”

在现实中,她的孩子也的确有些“玻璃心”,属于好胜心特别强的那种,吃水果要挑最大的,看见别的孩子稍微大一点的苹果就去抢,抢不到手就哭;玩游戏一定要胜利,比如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她被抓到就会大发雷霆;自己吃饭吃不好也会哭……

总之,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不符合娃的心意,她就会崩溃大哭。而这些“挫折”在宝妈眼中时常被描绘成“受欺负了”,惹得宝妈也泪水涟涟。

不止是这个孩子,现实生活中很多“玻璃心”的家长养育出了“玻璃心”的娃,小孩子逆商低,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经不得半点风吹雨打,这种做法让幼儿园也很为难。

欢欢老师说,做家长的早该放手了,幼儿园不是温室,孩子也不该是温室里的花朵。

每个孩子都特殊,因为他们是父母的心头肉,但每个孩子又该被一视同仁,他们要学会去适应社会的规则,而不是要求老师每个都“特殊照顾”。

说到最后,欢欢无奈地补充道:“每个孩子都要求特殊对待,其实我才是最脆弱的那个!”

为什么很多小孩子都很脆弱?

人常说现在的娃就像蛋壳里的小鸡,破壳而出总是痛苦的,这里面不能总强调幼儿园的作用,需知家长的作用更直接,影响力更广。

孩子做错事了,父母刚想教育,老人赶紧上来阻拦。时间长了,孩子丧失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凡事依赖家长,缺乏同理心。

演员朱雨辰的妈妈是过度保护孩子的典型家长,在综艺节目《那小子真帅》中,这位妈妈表现出了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比如朱雨辰给妈妈做了一桌子菜,正常的家长应该高兴和感动才是,可雨辰妈妈却感到愧疚,她心疼地说:“我希望我儿子忘掉怎么做饭,太辛苦了。”

坚持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给儿子熬梨汁,十几年来均是如此。

最受争议之处是她对未来儿媳妇的标准,朱雨辰妈妈认为男女分工不同,女人就是要做贤妻良母。她坦言自己“完全没有自我,整个生命在对待儿子”,最可怕的是儿子的每段感情她都干预。

干预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呢?朱雨辰现在事业有成,情感仍然荒芜。特别是这期综艺播出以后,女性朋友们相信都是望而却步。

而对朱雨辰自身来说,被逼成为“妈宝男”他很郁闷,反抗无效时还曾自杀过。这哪是用整个生命来爱孩子,分明是用整个生命来害孩子嘛!

如何让孩子变得强大?

蛋壳心理,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一种生理性心理疾病,指心理脆弱不健全的一种心态。

如何才能让孩子内心强大,破壳而出呢?仅仅依靠幼师全天候的保护显然是不对的,也是不现实的,关键还是在家长这里。

该放手的时候,希望父母不要犹豫,而是多让孩子去锻炼,走出温室,尝尝酸甜苦辣。跌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主动去承担责任和义务,知错能改,而不是推到别人身上,甚至在他挨打的时候能有力地还手,学会保护自己的周全。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放手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所要承担的“后果”,其实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严重。先让孩子学会输,他才能赢得更漂亮!

而在家校沟通这方面,该对幼师提的要求是要提的,可是那些“我家孩子特殊”的话还是少说为妙,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迈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现在多一些挫折,肯定比将来吃亏强。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监控录像里能清楚地看到孩子的状况,可还是不放心,每天恨不得问老师十多次来核实,这其实是自己太过于焦虑了。这种焦虑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也同样变得焦虑不安。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是雏鸟,家长是老鹰,保护别过度,TA必飞得高,加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