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数央网和数央公益主办的CFS2023第十二届财经峰会暨2023可持续商业大会在北京举行,峰会主题为“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活力”。此次峰会通过线下、云端的方式邀请到各领域优秀专家和企业代表深入探讨当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传递信心、展现活力,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下,全球加速迈进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也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此次活动探讨了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智慧医疗等多个话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峰会期间,新纽科技副总经理丁耀欣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畅谈对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助力金融行业和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部分岗位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NBD:金融科技日益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驱动力量。您认为科技创新在助力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生产力有哪些?
丁耀欣:在银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无论是政府端、企业端还是用户端都做了大量的尝试和落地。
从我们多年实战经验来看,我个人认为新一轮金融行业科技升级的主要生产力将会主要在以人工智能、AI算力以及大数据应用等科技创新技术中产生。并会在这些前沿科技创新技术基础上派生出更多新兴技术赋能型应用场景,比如智慧化营销、风险控制、价值挖掘等。
NBD:我们注意到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替代一部分工作,这会导致部分就业岗位消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丁耀欣:某种意义上,市场中确实已普遍认为部分岗位可能在未来会被替代。很多工作以前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来解决高度繁复的工作。因此,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定会把很多人从这种岗位中解放出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创新技术,让曾经在现实工作场景中需要大量人力及时间去做高频且重复的工作,由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技术所支撑的机器人替代,进而让人力全面投入到更具价值属性的新岗位中,为企业释放出更大价值。
以我们银行客户为例,银行本身日常的材料处理就非常繁复,线下工作场景中需要填写很多表格,涉及多层甚至多系统提交及审批。银行在这方面几乎每年都要花大量人力进行审核、转录、扫描等。如果能成功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内核的创新型IT解决方案,那么在中大型金融机构中,大概可有30%的岗位和人员能从原来的工作当中释放出来,让他们投入到更具价值意义的工作及业务中去。
除此以外,从工业化进程来看,市场随着工业化发展将时刻有旧的岗位消失,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的是,科技发展过程中也会为我们时刻创造新的模式、新的岗位,甚至还有一些新的业务和职业。由于新的技术有效实现了应用场景的升级,派生出更多新的岗位,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
实现医疗行业内涵层面的互联互通是关键
NBD:您认为我国目前数字化医疗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以当前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哪些问题?
丁耀欣:目前医疗行业更多是指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与金融、电信、政务、能源等行业不同,医疗行业的内涵存在于医疗专业中,在医疗专业中有成千上万个病种,因此和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是以学科、病种为代表的,一定程度上存在孤岛的情况。
信息的互联互通在其他行业可能早就完全实现了,比如企业内部的业务共享、数据共享,但是对于医疗行业来说还比较难。因为医疗行业的互联互通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关键是内涵层的互联互通,不同的专业都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因此如何从内涵上真正实现数据交换、数据理解是医疗行业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NBD:对于科技创新前期研发投入大成果转化难这一问题,您认为该如何解决?
丁耀欣:科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我个人认为这是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的问题。政府要主导创造一个鼓励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生态,这样就会有人敢投、敢做、敢创新。高校要更多地发挥基础科研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发挥杠杆和引流的作用,保持持续不断的社会资本注入到有价值的研发活动当中。
因为单纯靠政府是无法做到持续性投入的,政府一定是去维护好秩序和方向,由金融机构持续地把优质的资产导入到优质的课题中,而企业则要做好市场对接和持续的应用场景落地。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42471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