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勇在工作中。 姜晓凤  摄


(资料图片)

题:从“打工仔”到荣誉无数 四川内江一农民工出手便是“免检产品”

作者 祝欢 姜晓凤

下料、绑扎、焊接……在来自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的农民工张兴勇手中,钢筋不断“飞舞”,一道道工序逐渐完成。扎根建筑施工一线20余年的张兴勇,对钢筋的下料、绑扎、焊接等各道工序烂熟于心,练就了炉火纯青的钢筋加工技术,从小小“打工仔”成长为优秀技术工人,获奖无数。

20多年来,张兴勇的从业足迹遍布北京、山西、山东、四川等地。如今,张兴勇是四川东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钢筋工工长、高级技师,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四川好人、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工匠、内江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日前还入选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四川候选人公示名单。

上世纪90年代,打工潮兴起,为了“填饱肚子,给家里盖房子”,16岁的张兴勇放弃了学业,跟着村里人到工地打工。在工地上,没有技术,只能干下力气的活,年轻的张兴勇也暗自盘算着,要学习技术。

听说捆扎钢筋工资高,张兴勇便有了目标。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工地上,包工头见张兴勇年轻好学,手脚勤快,便交给他不少活,还把施工图纸给他看。张兴勇很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学习起来。

“一个优秀的钢筋工,必须要能够看懂图纸,知道设计者表达的意思,才能又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任务。”学习中,张兴勇深谙其理,识图便是他系统学习的第一步。

钢筋混凝土结构图例符号、常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结构施工图,除了这些,张兴勇还购买了许多建筑类的专业书籍,学习了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常用钢筋的品种、性能、规格、型号以及钢筋的验收与保管,常用钢筋加工的机具使用和保养等一系列内容。

工作时进行实操,业余时间便一心学习理论知识。经过虚心请教和自学,张兴勇的技术越发成熟,终于有了自己固定的工种。2005年,张兴勇开始担任钢筋班班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张兴勇在工作中。 姜晓凤  摄

钢筋加工包含捆扎、焊接等工序,看起来是只需反复操作的简单工作,但其作为混凝土结构物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决定着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张兴勇带头将每一个步骤尽可能地做到完美,对于那些新手、生手,他亲自教亲自带,手把手教学。空闲时,他还会组织大家一起探讨钢筋加工的手法、技巧,以更快更好地提高大家的水平,保证钢筋班经手的每一个工程都实现“零失误”。

近年来,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张兴勇也把奋斗的战场转回了内江。2014年开始,张兴勇带着在外积累的钢筋工工作经验回到家乡。

在内江,张兴勇加工的钢筋构建尺寸精准,绑扎焊接到位,细节完美。他技术过硬,捆扎的钢筋基本都是“免检产品”。他参与项目的钢筋工程还经常被其他项目部组织集体参观学习。

也正是因为这样,从2014年开始,他所在的单位推荐他参加钢筋工技能大赛。张兴勇带着炉火纯青的技术走上赛场,赢了一场又一场,并成为了内江市劳模宣讲团团员。辗转之间,张兴勇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工地小工变成了高级钢筋工,一个默默无闻的打工人成为全国性荣誉的获得者。

在工作上,张兴勇毫不保留,把工友当兄弟,和睦相处,并将自己所学向工友倾囊相授。“一人行,不算行,团队行那才叫行!”这是张兴勇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师傅毫无保留地将技术全部传授给我,帮我们分析工程难点,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差错,他是一名好钢筋工,也是我们的好师傅、好工友。”一起共事的甘代勇说。

张兴勇带的10余名组员,都从钢筋班里的“小白”变成了“好手”,人人会识图,人人都是技术骨干。在张兴勇眼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与时俱进地学好技术、用好技术。

“我还要继续钻研建筑行业的技术规范,提升技能,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公司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不辜负荣誉,不辜负家乡人民的厚望,为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张兴勇说。(完)

推荐内容